文殊菩薩云:有慧根的人,不是天天誦經念佛,而是有這三種境界
《大智度論》中記載,文殊師利菩薩在眾菩薩問修行法門時,曾說出一段驚人之語:"真實慧根不在經卷,而在日用中見性。"
文殊菩薩此言,正是為了警醒末法時代的眾生:
日日夜夜誦經念佛,皆是無用,只有找到[正確的境界],才是證道正途。
"文殊菩薩說的
第一種境界,就是'心如明鏡'。"
"明鏡無私,物來即現,物去即空。真正有慧根的人,心中不存偏見,不起分別,不執著於任何境界。就像一面明鏡,如實反映一切,卻不為外物所動。"
文殊菩薩,指著屋外的一片竹林說:"你看那竹子,風來時搖曳,風去時挺立,隨緣而動,卻不失其性。我們的心也應該如此,能觀照一切,卻不被外境所轉。這就是第一重境界。"
第二種境界是'處處是道場'。
很多人以為,修行一定要在寺院裡誦經拜佛。其實不然,真正有慧根的人,知道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修行的機會。砍柴擔水,耕田種地,與人交談,處理俗務,無不是修行。""原來修行不在形式,[而在心態]。
第三種境界也是最重要的一種。"處處見如來."(如來即是佛)
我們很難於明白,佛性本自具足,無處不在。""真正有慧根的人,能在一花一草中見[佛性],在一言一行中見[佛心]。我們不是用眼睛去尋找佛,而是用智慧之眼去體會佛性的無處不在。
就像陽光照耀大地,不會分別這是高山還是低谷,佛性也是如此,遍滿一切處。"
這三種境界正是文殊菩薩智慧法門的精髓所在。
《大智度論》中說:"般若如大火聚,四面不可觸。"
真正的智慧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焰,不可以言語道出,不可以思維揣測,只能在日常實踐中去體會。真正的修行不在表面的形式,而在內心的證悟。如果能夠做到心如明鏡,了了分明而不染著;視處處為道場,在日常生活中修行;時時見如來,處處見佛性,那才是真正有慧根的人。
如《金剛經》所說:"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"